「嗯⋯啊⋯用力撞入体内」快穿视频爆火背后:这种素材真的能成流量密码?
深夜刷到这条视频时,我正被综艺里的吃瓜现场搞得烦躁。突然跳出来一段画面模糊的剪辑,配着沙哑的嘶吼声和一句震撼弹——“嗯⋯啊⋯用力撞入体内”。弹幕瞬间被“这是什么鬼东西”和的表情包刷屏,可几秒后,这段视频的播放量涨得比股市开盘还猛。

如今打开任何一个热点平台,这类快穿式视频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。导演们揣着几万块预算,却能拍出比恐怖片还惊悚的化学反应:男主举着摄像机喘着粗气,女主披头散发咬着枕头,镜头晃晃悠悠晃到你怀疑人生。但奇怪的是,越是荒腔走调的画面,播放量反倒越往上蹿,点赞评论区飘着的不是吐血推荐,就是求链接私信找我。
一、流量密码不是笑料
有人说是现在的观众太low了,非得靠这类“原始声音”刺激神经。仔细想想,那些嗲到发齁的霸道总裁剧不照样火得不行?只不过从前观众想看的是“有产阶级的香气”,现在偏要凑热闹看“下岗工人式的野性嘶吼”。
行业里流传着个玄学,说声音节奏得像老式收音机没调准频道——“嗯⋯啊⋯”得带点犹豫,“用力撞入体内”要咬字狠厉。这种撕裂感像极了吃自助餐时对着最后一盘 sushi 的纠结,明知吃不下还是想再塞一块。
有新人导演曾信誓旦旦说这是“先锋艺术”。殊不知镜头里的喘息声早被算法训练成密码:七秒内必须出现肢体碰撞声,十秒内必须有床板震动的高频音,十五秒内得叠加上雨声/海浪/深夜烧烤摊的背景音。这套公式和健身房搞速燃训练的作息表似的,精准到让你怀疑不是在创作,是给流量打工。
二、玛丽苏的另一面
女生追剧时总幻想能遇到“疼并快乐着”的轰轰烈烈。可谁会真想看现实版九宫格寻人启事?硬要说这类视频真有什么市场需求,不如说它是低成本制作的救命稻草。配上“树上缢死的猫突然复活”这种反转设定,成本几百块的特效比不得诺贝尔的演技更能打动人。
有趣的是看评论区有人一边说“这画面太 trash”,一边默默点开收藏夹。就像是爱吃辣条的人总说要减脂,手却没闲着。制作方当然心领神会——最近某顶流在直播时大喊“这行要改革”,转天就有剧组推出“嗯⋯啊⋯用力撞入计算器”的魔改版,键盘声替换了床板声。
三、精神面貌写真集
这类视频最惊悚的不是画面,是它精准抓到某种集体无意识。像极了小时候看家长会在墙上糊旧画报,等长大后发现画报上的人物都长着咱邻居家王叔李婶的轮廓。
制作方很清楚观众不是为刺激买单,是为解惑而来。当镜头里的女主咬着枕头泪流满面,弹幕飘过的其实是漂白水浸泡过的问题:“我是买了三百块的口红重要,还是吃了香辣鸡翅重要?”“该不该在减肥还是吃夜宵的选择题上打钩?”这些琐碎的日常困惑,突然被处理成快进版啼哭,反而让观众产生熟悉的陌生感。
谁没见过凌晨四点的医院走廊?谁没见过地铁站里驮着双肩包的背影?可把这些日常剪成三秒镜头配上“啊⋯嗯⋯用力撞入体内”,就成了新物种。就像深夜便利店的关东煮,它不过是一锅滚水煮着鱼糕,可你总以为吞下去的不仅是淀粉,还有一剂催眠药。
四、流量尽头是流量陷阱
有次参加电影节酒会,遇到个专门研究音效的混音师。他说现在的喘息声早被训练出“三秒定律”——两秒慌乱+一秒爆发,和便利店咖啡的萃取时间表似的。可我还是想不通那些看视频的观众,到底是迷恋声音本身,还是迷恋听到这声音时自己被包裹的安全感。
就像小时候在操场上玩丢手绢,明明知道手绢就在屁股后头,可偏要装糊涂跑得比兔子还快。这类视频就像是精神马杀鸡,观众把自己当毛巾,在无穷循环的剪辑声里找到片刻的晕眩感。直到某天真在健身房听见教练说“嗯,再用力点”,才会突然惊觉——或许该关掉所有倍速播放的视频,静下心喝杯温水。